讀典著書學海無止境 教書育才桃李遍神州
——終南學者亢西民的學術品格和從師情懷
本報記者 楊萬福 梁俊民 李青英
西安翻譯學院亢西民
虎年除夕夜,萬家燈火時。我們在太原,用手機向遠在西安翻譯學院的亢西民老師視頻祝福。
他很高興,連說“謝謝!謝謝!有手機真好!”于是,我們的話題就從聊手機開始。他說他曾在2021年末南京舉辦的戲劇高層論壇上做過一個發言,把智能手機稱作新媒體(第五媒體)時代的核心和現代人不可或缺的生存工具。“如今什麼都可以沒有,不能沒有手機。我也常用手機,查閱資料、寫作、與朋友交流。”但現在的問題是許多高校大學生不愛看書,不讀經典,已經嚴重影響到中國高校人才培養的質量,成為中國當今大學教育亟待解決的問題。
疫情爆發前的2018年,中國青年網校園通訊社曾就大學生閱讀情況,在全國高校454名大學生中發起問卷調查。結果顯示:“近9成學生喜歡閱讀,然而超5成學生每天閱讀時間不足一小時;‘手機免費閱讀’成學生主要閱讀方式,……超4成學生每月看1-3本書,……近6成學生認為因“沉迷手機電腦等電子産品”導緻閱讀量缺乏。”
這樣的讀書閱讀量對于一個大學生來說顯然是不夠的,作為一個任教40年的大學教師,他的憂慮不是沒有道理的。
“讀書,是我不倦的愛好”
亢西民是永濟人。永濟地處山西、陝西、河南“黃河金三角”區域中心,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
受悠久的曆史文化影響,少年時期的亢西民,愛看書。當時農業大學畢業的姑姑僅有的幾本文學藏書,他看來看去,看了無數遍,仿佛看不夠。後來在縣工交部辦公室當小職員時,為部裡的文工團編寫小劇目,文學的種子慢慢破土萌芽。
1977年,作為恢複高考制度以後的第一屆大學生,他被錄取到山西師範學院中文系。
4年的大學生活中,他争分奪秒地學習,如饑似渴地讀書,從宿舍到課堂再到讀書館,三點一線,很少改變。他為講台上老師們嚴謹的教風和精彩的講授所感染,決心畢業後當一名大學老師;他愛上了圖書館裡一部部經典圖書,決心當一輩子讀書人。
1982年大學畢業後,他放棄了選拔從政的機會,毫不猶豫地報名參加留校考試,留在外國文學教研室做了一名大學老師,實現了他的教師夢。在留校任教之初的幾年間,他有幸跟一位從北師大調回學校的老教授做助教、助手,閱讀了大量的中外文學作品和理論著作,認真備課、講課,要做一名優秀的大學老師。
1986年亢西民繼續深造,考取華東師大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助教班,學習碩士研究生課程。從華東師大王智量、倪蕊琴、熊玉鵬等一批老教授身上,進一步學到了他們終身讀書的優秀品格,一無既往地紮進圖書館,閱讀各種學術經典,從不感到勞累,想做一名出色的學者。
2005年,為了将自己的學術研究提升到一個新的層次,他又一次踏上了求學之路,到天津師大師從我國東方文學、比較文學大家孟昭毅先生,攻讀博士學位。這時的亢西民,已是國内有一定知名度的教授和省級教學名師,但他不改初心,潛心讀書,虛心向先生求教,到經典圖書的海洋裡探寶。
在亢西民的書房中,一字排列着十個大書架,幹淨整齊地擺放着他讀過、批注過的上千本圖書。這些圖書,是他幾十年來用工資、稿費購買的,倍加珍惜,不時要用雞毛撣子輕輕地打理一遍。
拿着手機,面對着這滿滿的書架,他一邊若有所思地說:“我這一輩子,唯一的愛好,就是愛讀這些書!現在看書的少了——”
“做學問,是我終生的追求”
亢西民的學術研究領域主要為西方小說、現代與後現代主義、中外戲劇關系和中國傳統文化。應當說,改革開放初期的中國,了解西方文學的人比較少。
為了讓更多的大學生和文學愛好者關注這一領域,學習西方文學名著經典,亢西民傾注了極大的精力,白天看書、找資料,晚上撰寫論文書稿,經常熬通宵寫文章,第二天早上洗把臉就去上課。
“一邊教學,一邊搞科研,不知不覺中,我逐漸走出了一條自己的科研和教學之路。”
80年代後期,剛過而立之年的亢西民,先後出版了專着《愛神和她的世界——情愛視野中的西方文學》、教材《外國文學史綱》、辭書《莎士比亞戲劇賞析辭典》等著作和一批學術價值頗高的論文;其中有些論文還被《新華文摘》介紹或被人大《外國文學研究》全文轉載,《莎士比亞戲劇賞析辭典》一書作為中國莎學研究成果被大英圖書館和莎士比亞故居圖書館收藏。
初步取得的科研教學成果,更加激發了這位年輕學者的科研、創作的激情,并且試圖摸索出一條自己的治學之路。給學生講授某個作家及其創作,他自己一定先要閱讀大量的背景資料,對其做一個全面的了解。當時的他幾乎搜集、購買、閱讀了所有著名作家,如莎士比亞、莫裡哀、歌德、巴爾紮克、托爾斯泰的傳記,這些傳記多則幾十萬字,少則十萬、八萬字,他都認真研讀,以做到知其人、品其文,從中探求解讀作家創作的密碼和入門路徑。出于對小說的喜愛和對學術的尊重,同時為了給西方小說發展建立一個屬于它自己的理論框架,他曾經冒着不被學術界認可的風險,克服各種困難和挑戰,撰寫出一本在當時國内很少的有關西方小說研究的專着《西方小說形态論綱》;為此他曾用幾年時間對西方小說及相關理論經典進行細緻研讀。一絲不苟、嚴謹求實、精益求精、無視名利的精神品質使得亢西民在學術科研領域不斷取得碩果,他對西方小說發展階段及其特征、規律的研究,以及其它一些作家、作品研究的成果、得到學術界的廣泛認可,不斷被人采納引用。之後,他陸續撰寫、主編出版了《外國文學》、《20世紀西方文學》(國家十二五規劃教材)、《新編外國文學教程》等多部著作,以及“國家級特色專業(漢語言文學專業)教材建設系列叢書”,在國内學界産生了很大影響。
“在我出版的幾本教材中,《20世紀西方文學》是我最下工夫的一本。當時高等教育出版社的策劃編輯雲慧霞博士從全國高校遴選教授、學者主持編寫20世紀西方文學教材,很榮幸他們選中了我。出版社提供充足的經費支持,要求隻有兩個:一流的作者,一流的質量。”能承擔這樣的任務,既是對他多年來在外國文學教學、研究方面建樹上的肯定,同時也是他需要面對的一個重大考驗。
作為主編,他親自起草全書的大綱體例、編寫細則,在全國高校遴選作者隊伍。他坦言,在主編這本教材時,若說最大的困難,應當是各位專家教授對大綱體系的認同和學術思想、著述風格的協調。參編的學者都是在外國文學不同方面卓有建樹的大家,學術觀點、風格難免有所不同,這就需要他出來協調,經過大家兩年多的努力,三次全體撰寫者和有關專家參加的編撰、通稿會議,這本教材終于出版。之後,這本精心編撰的教材成功入選 “‘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國家級規劃教材”,迄今為止也是外國文學界唯一一本入選的20世紀西方文學教材。由這一教材作基礎,他組織相關教授、博士和青年老師錄制的系列慕課《20世紀西方文學主潮》,2021年在“學堂在線”上線後,全國各大學選課人數已達萬人之多,這一系列慕課視頻教材數字版也即将由出版社出版。
作為一名出生在晉、豫、陝交界,活躍于晉陝兩地的學人,他的學術觸覺并不限于西方文學,他敏銳地察覺到他所生活的山西、陝西的地方文化——堯文化和終南文化,亦即中華民族根祖文化的載體和範本,背後蘊藏着深厚的民族文化内涵和當代文化倫理價值;為了更好地研究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促進中西文明之間的交流、互鑒與彙通,他又将研究方向擴展到中國傳統文化研究、中西文化比較研究上來。為之,他也多次和民俗研究的師生和學者去做田野調查,搜集民俗和神話傳說方面的資料,撰寫有關論文和著作;參加全國和國際中國傳統文化和中西文化交流方面的學術會議,做主旨發言。由他主編的一套十本的“山西神話傳說研究叢書”已于2022年由北嶽文藝出版社出版,由他主持撰寫、錄制的十集“終南文化講座”系列視頻也已經公開上線,《中西文化比較》教材也将由出版社出版,“關公文化研究叢書”也正在編撰過程中。
“闆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寫半句多。學術研究本就是需要人甘于寂寞,腳踏實地,傾心傾力,用很長時間去做好一件事”。回想幾十年走過的的學術之路,他若有所指地感慨道:“學人和知識分子,應當有自己的一份責任和擔當!”
“育才,我隻想讓大樹參天!”
“做一個好老師,不隻是要把課講好,更要去關心這節課給同學帶來了什麼,有着怎樣的影響。”亢老師說,他喜歡觀察學生,從中發掘好的苗子,當他發現無論是本科還是研究生,隻要對外國文學研究有興趣,踏實肯學,一定會對其盡心培育,讓他們能夠到理想的學府進一步深造。多年來經他嚴格培養、鼎立舉薦到諸如北大、人大、南開、各教育部屬師大、天津師大、上海師大等國内高校以及名師攻讀碩士、博士、博士後的學生有80多個。他心裡一直懷着“使你的理想通過我得以實現”的甘為人梯的精神,認為這隻是一個老師應盡的本分。
亢老師是平易近人的,也是異常嚴苛的。他待人做事的落落風範,讓人不禁心生仰慕之情;在對待學問上,恐怕沒一個同學說,他是寬松的。關于亢老師有着這樣一則趣事,有同學想報考他的研究生,便在網上發問,“亢老師喜歡什麼?”答案十分有趣,“亢老師喜歡好學生。”亢老師對于學生向來嚴格,指導一篇本科論文至少讓學生修改五六次之多;碩士論文需要十數天甚至一個月滿負荷工作指導學生修改論文;一篇博士論文則是短則兩三個月,多則半年修改打磨也不算稀奇,老師一遍遍的指導,學生一遍遍修改,經常晚上兩三點他還在電話中與博士生商讨論文的修改和撰寫。
說起對于學生的希冀,他這樣說,“現在的學生普遍存在讀書、思考、動手不足三大缺陷。我希望他們多讀書,多思考,多參與當代文化建設和文學創作、批評的實踐。要求學生研究文化、文學,不能隻局限于書本上,生活中就有文化和文學,要立足鮮活的生活去做文化實踐、文學批評和創作。”
在師大生活工作的幾十年,是他關心、愛護、幫助學生的幾十年。一屆又一屆,一級又一級,許許多多的學生,成為他的好朋友。這些陸續走上工作崗位學生,有的已經擔任了相當的領導職務,不忘亢老師當年的關愛之情,時常打電話問候,抽時間回母校到家裡看望。
有同事小有調侃地說:“學生又帶着禮物看你來了。”這時,亢老師會笑得滿臉象花兒一樣風趣地說:“我就是一個園丁、一個養花人,我隻想讓花兒開得更鮮豔。育才,我隻想讓大樹參天!”
“當院長,就要講奉獻精神”
在師大的幾十年間,亢老師的角色發生過多次轉換:普通的師大學生,留校外國文學老師,文學院院長、教務處長、博士生導師,省級高校教學名師和三育人模範、市政協委員,中國外國文學教研會副會長,國内知名學者。
2006年,亢西民走上教學行政管理崗位,先後擔任山西師範大學的文學院院長、學校教務處長職務。在擔任文學院院長期間,他的精力和側重不僅僅停留在個人的教學和科研上,而是更多地思考學院的建設和發展。他積極推動與人民大學、華東師大、福建師大文學院之間建立兄弟院系協作關系,為學院的學科建設、學術交流和教師的學曆提升搭建平台;籌劃和啟動學院的師資建設博士化工程,三年使學院的博士、在讀博士人數翻了三倍,中青年老師基本實現學曆博士化;在他主持下,漢語言文學專業成功獲批教育部國家級第一批特色專業;在武書連中國大學排行榜上,學院的漢語言文學碩士一級學科全國排名50名,文學專業排名進入百強,排名80名;文學院得到了山西省教育系統先進單位的表彰。
面對這樣的榮譽,他從不居功,說“這是文學院幾代人奮鬥和全院老師努力的結果。”
在擔任教務處長期間,他大抓課堂教學質量,在全校推行一系列教育教學改革活動,獲得山西省高校教學先進單位的表彰;積極配合實施學校的發展戰略,推進學校與地方合作,與山西省三分之一的縣區建立“教育創新試驗區”;在山西省全省開展的“換崗支教”工作,得到教育部的支持、肯定和推廣。
西安翻譯學院是一所全國有名的民辦高校,它有着優秀的辦學傳統和鮮明的辦學特色。” 2019年,亢西民作為終南學者加盟西安翻譯學院并擔任文學與傳媒學院院長。
根據學校實踐應用型院校的實際,他把專業建設作為學院的立院之本,把實踐教學視作學院專業建設的重中之重。為此他還為學院籌劃建立了短視頻創作、戲劇影視創作中心、創意寫作中心、“青蘋果實驗劇團”等覆蓋學院中文類專業、傳媒類專業、戲劇影視類專業、空乘類專業等十個專業和方向的實踐教學平台。與此同時,還積極推進和國内、省内有關文化教育機構和企業之間的合作,先後和教育部中外語言交流合作中心、陝西長鏡頭文化傳播有限公司、陝西演藝集團有限公司以及陝西省人民藝術劇院、西安話劇院、山西春秋音像出版社等一批省内外著名文化企業建立校企合作關系,為學院的專業建設、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實踐教學搭建平台。同時還邀請許多國内著名學者、教授來校學院進行講學和交流,促進學院的發展和建設。
作為院長,他非常重視師資隊伍的建設。他利用自己在高校學術界的人脈不斷為文傳院引進博士、教授、博導、著名表演藝術家、作家等高層次人才,并積極推行中青年老師學曆博士化工程。
作為教授,他悉心指導青年教師,幫助他們設計教學科研的主攻方向,指導他們參加各類講課大賽以及專業教學研讨等活動,力促将教師的文化素質、教學藝術的提高和教學實踐融為一體,使教師在理論指導和互相切磋的實踐與研究中不斷提高。
在他的帶領下,文學與傳媒學院短短三年間由一個小學院發展成學校第一大院。學院的教學、科研,師資建設,實踐教學取得突破性進展,科研教改項目立項、專着教材出版、論文發表都取得突出成績,兩個本科專業獲批為省一流專業,學生、教師獲得數十項國家級、省級獎項和先進榮譽。
多年來,沒白沒黑地為學校、學院的各種事務操勞,家人關心他的身體吃不消,有朋友問他這是圖什麼?說這是種了公家的地,荒了自家的田。他笑笑說,“擔任行政職務,就要為學校、學院的發展負起責任。當院長,就要講奉獻精神。”回顧自己走過的道路,做院長、處長,盡管少出了一些專着,少發表一些論文,在學術成就上受到影響;但是為學校、學院的發展,為國家教育事業的發展作出了貢獻,都是值得的,這同樣是自己人生的價值所在。
最後,說到對他的采訪報道,他說我自己沒什麼值得宣傳報道的,但我的人生、學術追求之路是我們這些恢複高考後走進大學的知識分子,和我們50、60後所謂“理想主義一代”的共同的經曆和人生追求,這些對于現在年輕一代來說或許不無啟發借鑒意義。
《中國新聞日報》(2023年02月10日04 版)
責任編輯:李照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