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英雄兒女》是最火的一部電影,特别是電影中王成那句“為了勝利,向我開炮”的呐喊,感動和影響了數代人。現在回看這部戰鬥影片仍感慨萬千,在為王成的英雄壯舉而感動的同時,也為陣地前沿的班長直接呼喚後方炮火打擊和支援的作戰樣式而叫好。據了解,在實際作戰中,為了提升炮兵火力集群的精準打擊能力,我炮兵陣地派出偵察班深入陣地前沿偵察敵情,由偵察班長使用專用通信手段,向炮兵指揮所報告火力點的具體坐标方位,炮兵集群根據标定位置立即對敵實施炮火打擊,消滅敵人有生力量。在稍縱即逝的戰場上,如果前沿炮兵偵察班長發現敵情後,不立即傳報坐标方位引導後方炮火打擊,像平時那樣班長請示排長、排長請示連長、連長請示營長,再逐級向上請示團長或旅長,一套報批程序走下來,就會贻誤戰機,要麼敵人轉移陣地逃之夭夭,要麼被敵人發現對我實施炮火反制,造成被動局面,甚至改變戰場狀況。
平時工作雖然沒有戰時那麼緊急和特殊,但戰場上前方班長直接呼喚後方炮火的作法,對各級提高行政效率具有重要借鑒意義和啟迪作用。
近些年來,各級以糾正“四風”為牽引,大力加強機關作風建設,工作運轉規範有序,辦文辦事提速增效。但也不排除存在公文傳送變“龜速”、公權力運行有“内卷”的問題。如,有的文件層層批轉長時間在“路上”,傳到落實端已到了反饋情況的時間;有的向上級請示報告某項方案計劃或推進措施,過五關斬六将,級級加碼提意見,刷存在感,本來很簡單的事情,因意見不一使執行者無所适從;有的上級安排部署某項工作,級級往下傳達,本來10句話的内容傳到執行者就成了一句話,信息不對稱,工作難對路;有的能口頭說清的非要寫成文件,秒辦的事情拖半天。還有的一線辦事人員說,起草一份公文或領導講話,向逐個領導送審,找相關部門聯審,起草用了兩天時間,在“路上”至少跑個十天八天的,如果哪個審簽領導不在,就會讓文稿“多飛一會兒”。
誠然,機關行文辦事關口多有其利處,能夠使更多的人參與其中掌握情況,同時多一道關口把關也有利于提高辦文質量;但也有其弊端。層層把關,級級請示,影響了辦事效率,也是責任感缺失的表現。有的怕擔風險,認為層層請示就是最保險不容易出錯的辦法,請示報告搞多多益善,有了成績可攬功,有了問題能推過;有的不嚴格把關,時常出現一個文件多個領導簽字、還有錯别字的事情;還有的“硬”把關,在文稿上作了一些畫蛇添足的修改,逐級把關修改後又回到原稿的事情時常發生。如此推磨拉碾式的原地轉,暴露出有的辦事機關空轉、虛轉,作風飄浮等問題。機關工作效率慢一分,下面執行落實就會落下一大截,機關形象就會受損一分。
早在20世紀70年代未80年代初,鄧小平同志就嚴厲批評“公文旅行”現象。他說:“為什麼非把文件傳過來傳過去,盡畫圈,還不是官僚主義?”要強化辦公效率。辦事機關決策的每一件事情,拟辦的每一個文書,都事關經濟社會發展,事關人民群衆利益。要站在講政治、講大局的高度,自覺做到“事不隔夜、文不過天、即交即辦、日清日結”,不能因層層簽字級級審而耽擱了最佳落實時間。
要化繁為簡。一切從實從簡,該走的程序一定要走到,沒有必要走的程序堅決簡化。如,一般業務性工作可以采取一對一、點對點的方式,由具體承辦者報分管領導直接審定,特别重要的工作再報主要領導,最多“走三關”。遇到緊急事情,如果領導不在,邊辦理邊報告,或者“先斬後奏”、事後報告,決不能因找不到哪個領導簽字而遲滞行動。
要提高工作質量。有的行文辦事之所以層層過關,其中一條原因,就是有的領導對部門或處室工作質量心裡沒底、“放心不下”。要提高能力,壓實責任,對重大事項安排,集中一批能抓會寫的人員起草初稿,亦可采取研讨式的工作方法,召集有關負責人和具體承辦者集體研究論證,形成科學正确的推進路徑和落實意見,拟制的文案就不容易跑偏,過關審核就會順暢、少走彎路。
要發揮網絡效應,提高行政效率,改變“公文旅行”舊模式,一是上級發文可以通過網絡直接發到執行者,不必層層轉發;二是倡導無紙化辦公,文件起草者直接從網上傳輸到決策者,減少中間環節,如此可以大幅度提高行政效率。
要嚴肅追責問責。有的地方在工作審批中設置不必要的層層關卡,看似為了規範工作,實則為了彰顯權威、推卸責任。要明确責任,規範文件辦理審批程序,加強文件跟蹤督辦,對因程序複雜關口多、對因慵懶散拖而造成不良後果的,要依規依法追責問責,以問責加快公文流轉,推動各項政策措施快速落地見效。(劉學農)
責任編輯:董晨曦